快速访问
文章信息
参考文献
[1]邓小南.五四运动与中国社会现代化[M].三联书店,2011.
[2]周策从.五四运动史[M].台湾明报出版社,1984.
[3]赵宏杰.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[M]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.
[4]张琛,袁熙旸.性别的革命: 中国女性与近现代文明的演进[M].上海译文出版社,2005.
[5]周晓萌.五四运动后的性别平等与社会变革[M].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7.
[6]朱伟、李洁.现代女性教育思想的演变:从“五四”到当代[J].教育研究与实验,2020(2),56-64.
[7]何玮.中国近代家庭观的建构与女子教育——以《妇女杂志》征文活动为中心[J].华东师范大学学报:哲学社会科学版, 2012(3):7.DOI:CNKI:SUN:HDSD.0.2012-03-007.
[8]陈智.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研究[D].东北师范大学[2024-12-16].
[9]杨义.“五四”运动与现代中国人文建设[J].文学评论, 1999(3):13.
[10]徐芳.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之"贤母良妻"观的现代性启示[J].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, 2014, 13(4):5.
[11]梁妍.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(1840-1919)[D].吉林大学2024:12-16.
[12]杨联芬.新伦理与旧角色: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[J].中国社会科学, 2010(5):14.
[13]张磊.中国近代知识女性的教育观[J].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, 2009.
[14]畅引婷,许英,邸晓星.社会性别观念与妇女地位的关系探讨[J].太原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13,31(4):5.
[15]雷良波.试论五四时期女子教育的模式[D].华中师范大学,2002.
[16]王晓慧.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议题论争研究: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[D].南京师范大学2024:12-16.
[17]李维武.五四运动与民主观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变化[J].学术探索, 2011, 000(004):77-88.
[18]刘方.《妇女杂志》女性观研究[D].吉林大学,2013.
[19]王璐.教育现代化中的性别与文化:五四运动对女性教育的影响[J].现代中国教育史,2017(4):90-102.
[20]周策纵.五四运动史[M].北京:世界图书出版社,2016.
[21]冯铁江.从“女德”到“性别平等”: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历史变革[J],中国教育史研究,2013.
[22]周晓萌.五四运动与中国女性教育的初步探索[J].历史教育研究,2017.
[23]李学勤. 五四运动史[M]. 北京: 北京大学出版社, 2000.
[24]张颐武. 五四运动的文化学解读[M]. 北京: 人民出版社, 2007.
[25]陈独秀. 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化[M]. 上海: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 1995.
[26]唐君毅. 儒家文化与性别差异[J]. 文化与性别, 2003(1): 44-53.
[27]蔡东杰. 性别平等与传统文化的冲突——以五四运动为例[J]. 社会科学, 2011(8): 18-26.
[28]陈忠春. 五四运动与女性教育的革新[J]. 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, 2014(5): 17-25.
[29]张华. 文化认同与教育: 五四运动中的女子教育改革[J]. 文化与教育, 2016(2): 40-50.
[30]王子璇. 性别与社会: 五四运动中的女性角色变迁[M]. 上海: 复旦大学出版社, 2017.
[31]沈阳. 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与现代社会性别平等的张力[J]. 性别与社会, 2012(6): 29-37.
[32]李慧敏. 五四运动与女性教育的发展[M]. 南京: 江苏人民出版社, 2018.
[33]李慧敏. 从“贤妻良母”到现代女性角色: 五四运动对女性教育认同的塑造[J]. 社会与文化, 2018(4): 22-31.
[34]赵宏杰. 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[M]. 北京: 中华书局, 2015.
[35]胡适. 尝试集[M]. 1919.
版权与开放获取声明
作为一本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,所有文章均遵循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 (CC BY 4.0) 协议发布,允许用户在署名原作者的前提下自由共享与再利用内容。所有文章均可免费供读者和机构阅读、下载、引用与传播,EWA Publishing 不会通过期刊的出版发行向读者或机构收取任何费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