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访问

查看PDF

文章信息

参考文献

[1]中共中央办公厅, 国务院办公厅.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(中办发〔2021〕40号)[EB/OL]. http://www.moe.gov.cn/jyb_xxgk/moe_1777/moe_1778/202107/t20210724_546576.html, 2021-07-24.
[2]姚计海, 张蒙. “双减”政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、问题与对策[J].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22(06): 41-49.
[3]教育部办公厅.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[EB/OL]. http://www.moe.gov.cn/srcsite/A26/jcj_kcjcgh/202306/t20230601_1062380.html, 2023-05-09.
[4]杨开城, 公平. 论如何开展跨学科教育[J].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, 2024, 36(03): 29-37+73.
[5]蒋永贵, 徐王熠, 郭颖旦. 初中“综合科学”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路径研究——基于对15位资深教师的深度访谈[J]. 教师教育研究, 2024, 36(05): 114-119.
[6]罗生全, 张玉. “双减”与“双提”:教学变革的逻辑转换与理念重构[J].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, 2022, 34(02): 3-10+20.
[7]穆瑶甲, 刘春琼. 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径[J]. 教育理论与实践, 2024, 44(08): 9-14.
[8]王烨晖, 秦可心, 辛涛. “双减”背景下作业减负增效的实证研究[J]. 中国考试, 2024(07): 53-63.
[9]中共中央, 国务院. 印发《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》的通知[EB/OL]. https://www.gov.cn/zhengce/2019-07/08/content_5407361.htm?trs=1, 2019-07-08.
[10]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.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(2022年版)[M]. 北京: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, 2022.
[11]王佳佳, 郭钰鑫. “双减”政策下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[J]. 教育学术月刊, 2024(05): 66-72.
[12]马开剑, 王光明, 方芳, 等. “双减”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(笔谈)[J].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21(06): 1-14.
[13]沈燕维. 育人为本理念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挑战与生态构建[J]. 教育科学研究, 2023(07): 47-52.
[14]邓建中, 杨国良, 蔡其勇. “双减”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向度、现实藩篱与路径探析[J]. 西南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22, 48(05): 159-168.
[15]薛海平, 张诗雅. “双减”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研究[J]. 中国教育学刊, 2024(07): 70-77.
[16]胥兴春, 左越, 李星宇. “双减”背景下教师工作负担的现实表征、深层根源及减负路向——基于新浪微博43500条直接评论的剖析[J]. 教师教育研究, 2023, 35(06): 68-75.
[17]秦一铭, 李广. 中小学教师工作强度的影响因素与调适策略——基于“双减”背景[J]. 现代教育管理, 2022(12): 61-70.
[18]丁煌, 王巍熹. “双减”政策执行阻滞:发生逻辑与消解策略[J]. 湘潭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 2024, 48(02): 17-26.
[19]钟景迅, 钟怡清. “双减”背景下教师的情绪剖析与减负突围——基于情绪地理学的审视[J]. 苏州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, 2022, 10(02): 25-37.
[20]金志杰, 王俭. 促进教师对“双减”政策内化的策略研究[J]. 教师教育研究, 2022, 34(05): 46-54.
[21]赵平, 胡咏梅. “双减”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减负:问题、成因与对策[J].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2023(05): 151-161.
[22]张家军, 闫君子. 中小学教师负担:减与增的辩证法[J]. 教育研究, 2022, 43(05): 149-159.
[23]刘建. “双减”政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[J]. 教育发展研究, 2022, 42(04): 3.
[24]赵亮, 倪娟. 挑战与应对:“双减”政策规制下的学校内部治理——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[J].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, 2022(02): 288-305.
[25]刘倩. 社会系统视角下“双减”政策的理论探究、执行困境及其优化[J]. 教育发展研究, 2024, 44(18): 53-62.
[26]顾理澜, 李刚, 张生, 等. “双减”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[J]. 中国远程教育, 2022(04): 10-17.
[27]邵晓枫, 郑少飞. 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:特点、价值与机制[J].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, 2022, 34(05): 82-90.
[28]彭妮娅. “双减”后家庭教育期望、供需偏差与“家校社”协同构建——基于全国范围“双减”前后家庭教育投入的变化调查[J].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, 2022(02): 199-214.

版权与开放获取声明

作为一本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,所有文章均遵循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 (CC BY 4.0) 协议发布,允许用户在署名原作者的前提下自由共享与再利用内容。所有文章均可免费供读者和机构阅读、下载、引用与传播,EWA Publishing 不会通过期刊的出版发行向读者或机构收取任何费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