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访问
文章信息
参考文献
[1]广西民族出版社. 毛难族简史[M]. 南宁: 民族出版社修订, 2008.
[2]吕瑞荣. 神人和融的仪式——毛南族肥套研究[D]. 昆明: 云南大学, 2013.
[3]任中华. 广西环江毛南族傩文化及其傩面具审美研究[D]. 南宁: 广西大学, 2016.
[4]陈凌云.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[D]. 上海: 上海大学, 2018.
[5]廖圣清. 20世纪90年代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[D]. 上海: 复旦大学, 2003.
[6]赵丽颖. 基于文化融合视域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转化[N].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), 2019-06-25(09).
[7]黄晨子. 毛南族傩面具品牌化设计研究[D]. 北京: 北京服装学院, 2015.
[8]彭家威, 吕屏. 毛南族肥套仪式中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功能阐释[J]. 装饰, 2010(2): 168-170.
[9]黄小明, 赖程程, 胡晶莹. 毛南族还愿仪式舞蹈“条套”的动作特征与文化内涵——广西环江毛南族民间舞蹈现状考察[J]. 艺术百家, 2009(30): 76-80.
[10]卞之峣, 杨荔斌.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传播机制——以广西为例[J]. 社会科学家, 2020(23): 115-117.
[11]顾伟光. 广西环江毛南族肥套傩面具数字模型库及虚拟互动体验设计[D]. 南宁: 广西师范大学, 2021.
[12]蒙国荣. 毛南族傩文化概述[J]. 河池学院学报, 2008(6): 26-28.
[13]张洪友. 通过仪式:自我再生神话的仪式书写——维克多·特纳仪式理论的神话学解读[J]. 东方论丛, 2011(2): 110-113.
[14]王建民. 维克多·特纳与象征符号和仪式过程研究——写在《象征之林》中文版出版之际[J].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 2007(2): 56-58.
[15]韩菲, 刘涛. 浅谈群众文化中的美术活动[J]. 大众文艺, 2015(04): 19-21.
版权与开放获取声明
作为一本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,所有文章均遵循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 (CC BY 4.0) 协议发布,允许用户在署名原作者的前提下自由共享与再利用内容。所有文章均可免费供读者和机构阅读、下载、引用与传播,EWA Publishing 不会通过期刊的出版发行向读者或机构收取任何费用。